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历5000年不衰。《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幼学故事琼林》更是启蒙经典。除了启蒙读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人亦是琅琅上口。
对于读书,《儿女英雄传》有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晚清政府积弱,清廷认为“全以教科书为胜败”,翻译外国教科书为当务之急,蒙学、小学课本又为急中之急。近年,逾百年历史的教科书陆续为人发现,当中《绘图中国白话史》、《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图文并茂,今天重看仍具教学价值。
上古时代就设庠为教,七岁入下庠,十五岁入上庠;万世师表孔子办学,“才德出众者七十二人,得以配享于孔子庙”,开普及教育之先。“春诵夏弦,冬书秋记”,可见古人重视读书。父母者,为子女举行开笔礼,于开学日让学子沐浴更衣,携启蒙书数本,袋里放上一根?,才算完成开学仪式。子女考取功名,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踏入20世纪,晚清积弱,很多历史教科书,都是从日本翻译而来,清廷急需变革“立新”,冀出版一种全国通行的教科书,但当时编印的教科书都由文言文写成,小学生不易看得明白。
图:清末企业家叶澄衷
叶澄衷兴办义学
1900年,清末企业家叶澄衷兴办义学──“澄衷蒙学堂”。据澄衷中学校史馆,负责学校档案整理的姜志勇老师介绍,学堂採班级授课制,自编教材,于开课翌年出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至1904年才由商务书馆出版教科书。该学堂还曾经设立澄衷印务局,编印过《小学本国史教科书》,《最新几何画法教本》等教材。
胡适曾说过,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茅盾亦表示,母亲为其选定的启蒙教材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书现存文学家茅盾的故居陈列室。
任教澄衷中学40年的前语文教师林颂光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书四卷共八册。收集3000多字,书中选字皆为“世俗所通行及尺牍所习见者”,与现今国家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基本相同,就连当时刚出现的锌、锰、铂、钾之类的化学元素名称亦收录其中。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收录汉字包含天文地理、乐器武器、花鸟鱼虫、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矿物金属、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等,每个字旁又列出“简说”和“详说”,“简说”就是为10岁以下学生简易说明。晚清进士、教育家蔡元培任澄衷蒙学堂代理校长,体育教育家王怀琪、书画家钱君陶,都曾任教澄衷学校。有丰子恺、胡适、李达三、李四光、梁漱溟、茅盾、钱君陶、夏衍、袁牧、竺可桢等大家亦曾受益此书。
除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受益时人,晚清举人施崇恩亦创办“彪蒙书室”,书室累计出版小学白话教科书逾75种:《绘图中国白话史》、《绘图外国白话史》、《中国地理实在易》、《外国地理实在易》,对晚清历史教育有一定影响,当中在清末学堂流传最广泛的,要算是1905年出版的《绘图中国白话史》。
每课不超过200字
该书全书凡127课,每课不超过200字,编评者谭彼岸在书中附上插图,方便小学生易掌握。书中选取重要的历史事件,按朝代次序编排,兼述周的学术、两汉学术和教派、隋唐文学、元代宗教,“俾知中国文化之所由来”,论及专门用语,例如“战国七雄”,编者在书旁添上解释“七雄就是七个强国”,另又附上唐太宗、今上御容(光绪帝)、丰臣秀吉、释迦牟尼、耶律楚材等一类帝王将相、圣贤大儒、英雄领袖人物画像插图,以及列表,例如:春秋列强表、淝水战前五胡诸国表,便于学生记忆。
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亦曾在《中外日报》撰文,阐释其对编写教科书的观点:“吐辞发文,皆教科书也”,“教科书不一定是教育之所必需”。“至于小学,则又不可无……故曰中学以下,不仅德育,即智育亦不可无教科书也”。
【大公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