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鲁迅先生的耐心、机智和豁达

  这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记载鲁迅先生当年跟幼小儿子海婴对话的情景:

  ……这时鲁迅先生多是靠在藤躺椅上,海婴不是和他挤着一张椅子在并排躺下,就更喜欢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许多幼稚的问题就总爱提出来:

  “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侯,人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子追寻到物种原始来了。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侯,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在盘问了许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有时觉得在一张藤椅子上两个人挤着太不舒服,就会到眠床上去,尤其夏天夜里息了电灯,这时海婴夹在两个人当中,听讲故事。高兴了,他会两面转来转去地吻我们,而且很公平的轮流吻着。在有一天的夜里,大约是鲁迅先生还没有生病的前一年,照例的躺在床上,海婴发问了:

  “爸爸,人人是那能死脱的呢?”

  “是老了,生病医不好死了的。”

  “是不是侬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侬死了这些书那能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呢?”

  “不过这许多书那能看得完呢?如果有些我不要看的怎么办呢?”

  “那么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呢?”

  “留给你大起来穿好吗?”

  “好的。”

  就这样子,谈笑而道之的。听的时侯,觉着小孩的过于深谋远虑,以为说笑话般的,小孩子的问话,不料不久就象成了豫立的遗嘱而实现了。

  “童言无忌”。孩子问到忌讳的事要淡然置之。

  鲁迅先生对小儿子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提问,一点儿也不厌烦,非常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解释、回答。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那可贵的求是欲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儿子跟他谈论“生老病死”这样一个常常为人所忌讳的问题,鲁迅先生都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之,充分表明他具有伟人无比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心境。

  常言说:“童言无忌。”在过去,人们在过年时,往往在厅堂里贴上这样的四个字,有的贴八个字:“童言无忌,大吉大利。”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意思是指小孩子说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无妨。

  小孩子涉世未深,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不知道说话要分场合、看对象、选择话题,不知道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能问,嘴上没把门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这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孩子会说出语言幽默生动、让人捧腹大笑的话,但备不住一不留神也会说出大人很忌讳的话来,比如海婴问鲁迅先生他要是死了那些书、衣服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些问话是很难回答的,但鲁迅先生却是毫不迟疑地回答了孩子那天真的提问。我们做父母的,最好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淡然置之,千万不要较真、计较。

  家长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在一般人看来,像小海婴提出生死的问题,是应该制止的,甚至还可以揍孩子一顿。可是,揍孩子一顿,孩子也会白挨揍,他会感到一头雾水,不清楚为什么不能问。

  家长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激发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可要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文/赵忠心)

责任编辑:张金晓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