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友诚国际一个以农历新年为主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香港家长会教导子女养成“积少成多”的习惯,近六成受访家长会将子女的利是钱存入储蓄户口(“利是”即红包),三成投资于储蓄计划,而不是将利是钱用于享乐之上。
英国友诚国际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陈来兴表示,孩子的未来有一部分是建基于从小学习及建立良好的财政管理习惯,但培养他们良好的储蓄习惯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更重要是让他们学习及了解分散投资的重要性。
高收入家长较主导
是次利是调查合共访问了500位家长(子女为18岁或以下),调查显示,高收入人士(月薪6万元或以上)对子女的利是钱控制较大,他们当中只有3%会让子女自行决定如何利用利是钱;13%的低收入人士(月薪1.5万元以下)则会让子女自行决定;中收入人士(月薪介乎1.5万元至4.5万元)会将大部分子女的利是钱作储蓄,和缴付子女课外活动费用之用。
调查又发现,香港家长似乎会将子女的利是钱作较保守的用途或安排,而金额越大,情况越为显著。
当被问及如果子女收到丰厚的利是(例如两万元)时他们会如何处理,67%受访者会选择存入储蓄户口,22%受访者会选择投资教育基金,只有很小部分的受访者会将款项用作给子女进行一项体验,例如安排子女与米奇老鼠共进晚餐(2%)和支付暑期游学团费(3%)。
传统习俗是到了初十五才可“拆利是”,今天是年十二,家长正好趁“拆利是”的时机,好好教导子女如何善用利是钱。前任小学校长兼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儿童理财教育顾问关显彬表示,现时市面的儿童储蓄户口,只是父母借子女的名义开户,只有储蓄一个作用。但他指出,儿童理财要由生活习惯入手,储蓄只是其中一环,还要教导小朋友如何善用及分配财富。
关显彬表示,儿童理财教育主要分为八个处理金钱的方向,分别是认识金钱、赚取金钱(零用钱)、储蓄金钱、控制金钱、花费金钱、保护金钱、投资金钱及分享金钱。“这一代的年轻父母成长于70、80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起飞的黄金期。金钱不缺的情况下,根本不用知道何为理财。早前小学生500元搭巴士事件,正正反映有些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理财。故不只是子女要上理财教育,父母亦十分需要。”
他指出,父母的角色是子女金钱的提供者、监察者及教导者,三个角色并存,缺一不可。他提议,父母可按“532”的分配法,即储蓄50%、花费30%及分享20%,以教导子女如何管理利是钱。他续称,利是钱不要由父母完全充公,亦不可让子女自由支配,而是由双方一同管理,让小朋友学习“先存钱再花钱”、“积少成多”及“施比受更有福”等理财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