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缩短的“感情距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伍淑清便以民间身份资助香港中学生来内地交流,以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沟通,缩小感情距离。通过民间十几年不断的努力,在国家多部委的协作下,最终推动香港政府于2009年成立“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探索与传承国民教育交流计划”。香港政府每年通过此计划资助37500个中学生来内地考察。
二十余年致力于搭建香港青少年与内地的沟通桥梁,伍淑清在消除香港与内地的认知隔阂上,极有发言权。“我们最早一批来内地交流的香港学生如今都已经30多岁了,他们中有人做了老师,有人做了警察。他们来过内地后更认同自己的国人身份,也非常尊重自己的国家。”但是,来内地的香港中学生毕竟占少数。很多香港人并未来过内地,对内地的了解不充分。而赴港的内地人,素质参差不齐,香港人容易把某些素质差的个体行为当成整体理解。“我们为什么带更多学生来内地,因为大家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有认知。以后希望不仅带学生去内地繁华的城市,更要带他们去落后的地方走一走。”伍淑清说。
“冬眠”中的中国历史
面对目前部分香港年轻人较弱的国家身份认同,伍淑清将其归结为回归后十几年积累的问题——香港回归后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缺失。
“香港97年回归以后,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局考虑到学生课业负担重,因此,高中阶段以后,中国历史才成为选修课,尤其理科生更不用学中国历史。所以香港的年轻人对中国历史态度很淡化。”伍淑清更将中国近代史在香港的普及状态称为“冬眠”。
相比于香港,内地学校一直就有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因此学生在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上更胜一筹。伍淑清目前以民间形式推动中国近代史在香港学校的推广。不仅组织熟识历史教学的专家着书,更着手培养能够灵活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
“重点教的是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和国家的关系。这很重要,要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但同时,她也强调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及对历史的多元态度,给中国近代史课的推广工作带来了难度。
内地生在香港 香港生在内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选择去香港读大学,同时,赴内地读书的港生也呈上升趋势。在学生流动上,伍淑清希望更多的内地生去香港读书。“由于竞争激烈,内地年轻人在面对社会时更成熟。很多来香港读本科、读研究生的内地学生奋斗性很强,很努力。香港的年轻人应该多向这些内地年轻人学习。”
伍淑清又以太古洋行招收六名“储备人才”均为内地年轻人为例,“香港的企业是很平等的,不会考虑你是哪里人,更看重你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所以香港年轻人更需要多思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面对希望留港工作的内地年轻人,伍淑清建议并鼓励这些年轻人了解、理解香港的环境,不要死读书,多参加活动,建立更多与香港的联系。2014年,赴内地上学港生人数已达14000人,包括香港特首在内的政府工作人员经常与这些学生联络,并提供帮助。“来内地读书的香港年轻人非常愿意留在内地发展或者选择在内地和香港两边走。来过内地的港生更能够独立思考。”伍淑清表示香港学生来内地读书是沟通香港与内地感情最好的桥梁。
启动创业平台 北欧香港内地一线牵
除长期关注青少年的国民教育问题,伍淑清更积极营造良好的平台资源,帮助青少年开拓思维,并鼓励他们“走出”香港。2015年5月26日,伍淑清发起的民间网上教育平台“北欧业务发展动力”(The China (HK) Nordic Business Development Initiative)正式成立。该平台致力于引入北欧创新技术和人才,拓宽创意、创业思路,为年轻人提供海外发展的思维与通道。
伍淑清表示:“现在芬兰很多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很好,环境保护意识也很强。而香港年轻人在创业方面创造性不够,思维不够灵活,所以希望通过该平台拓宽香港年轻人的视野,并鼓励他们到海外发展创业。”香港在这一平台中要发挥内地和北欧的媒介桥梁作用。目前,该平台在南沙、前海自贸区启动,进而联动内地与北欧,建立起北欧、香港、内地高校沟通桥梁,成为创新产业的孵化器。
面对目前年轻人创业的热潮,伍淑清客观指出,年轻人创业不仅要有足够的自身动力,更要选准创业项目。她以一位在港创业的湖南博士为例,细数协作、地域及自身努力在创业中的综合作用,更以马云、马化腾为榜样强调年轻人学会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