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网络语言当孩子的洪水猛兽!
学校专门为网络语言出台规定,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多此一举”?是“创建文明”,还是“粗暴管理”?其实,关于网络语言的争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至今仍未平息。
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小学近日宣布禁用一些网络用语如“屌丝”、“尼玛”等,原因是这些用语不文明。校方认为,一些网络流行语横行,无形中影响儿童的言语文明,因此推出文明规范用语,目的是创建文明和明雅校园。据报道,不少家长欢迎校方的上述规定,认为处于网络时代,孩子们不知不觉就会受到一些网络用语影响。
学校专门为网络语言出台规定,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多此一举”?是“创建文明”,还是“粗暴管理”?其实,关于网络语言的争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至今仍未平息。
不仅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包括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也对网络语言“深恶痛绝”。
“一些网络语言,简直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着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痛斥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他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充斥网上,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我们不能随意地去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将网络语言上升到“欺师灭祖”的高度予以痛批的,我不知道李敬一教授是不是第一个,但很显然,这样的指责极其严厉。
专家的口诛笔伐,虽然义正辞严、慷慨激昂,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不至于带来多严重的后果。如果“高考指挥棒”有点风吹草动,其带来的影响则是立竿见影的,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学生的高度重视。
我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网络语言有关的规定,是《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此前的高考考纲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都有变化。其中,语文变化最大,规定作文用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虽然这个扣分只是“可能”,可有几个考生敢冒这个风险在考试中使用网络语言、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此令一出,网络语言在教育领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避之犹恐不及。
今年高考前,河南省招生办新闻发言人陈大琪为考生详解高考注意事项。考前需要做足哪些功课?如何顺利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答题时,哪些“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他表示,除外语科目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学生答卷时不能用繁体字、甲骨文及网络语言答卷,否则肯定会影响成绩。“可能”变成了“肯定”,力度和“威慑力”今非昔比,别说河南逾77万学子噤若寒蝉,其他地方的家长和老师也会憷然而惊,以此为参照系警示自己的高考生。
网络语言到底有几宗“罪”,反对者估计都会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相关专家更是能高屋建瓴、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将其批得体无完肤。而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由于高考对网络语言没有好脸色,其受到“排挤”似乎更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网络语言”果真如此“罪大恶极”、必须“一棍子打死”吗?窃以为未必。
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是因为它很新鲜、与众不同,能够彰显个性。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网络语言激发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欲望。从“火星文”到“蜜糖体”,很奇特很雷人,充分显示了当前青少年活跃的思想和创新能力。他们“创造语言”,他们自娱自乐,如此而已。
时代在发展,语言实际上也在不断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越来越呈现融合的趋势。什么是“网络语言”?什么是正宗的“汉语言文字体系”或者现实语言?很难明确界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所谓的“网络语言”其实已经跟日常用语水乳交融,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网络语言用的人多了,就可能约定俗成,不断融入主流词汇。2011年第11版《新华字典》出版时,就增添了一些新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尤其是网络用语,比如“晒”增加新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时至今日,谁还会把“晒”当成是单纯的网络语言呢?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勐兽”。网络热词“给力”亦曾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尚且能“给力”一把,教育者又何苦对网络语言严防死守、如此不“给力”呢?
网络语言从整体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一种形态,不应对此大惊小怪,更无须上纲上线,将其上升到“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的高度口诛笔伐。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实际上,由于网络语言来源纷杂、部分网民素质不高,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网络语言生造成语、不知所云,比如“十动然拒”之类;有的庸俗不堪,甚至内含脏字或不雅谐音,比如“屌丝”、“尼玛”;有的甚至干脆就是粗言秽语。
网络语言中的问题词汇虽然只是少数,但依然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害到了网络语言的整体形象。它们的存在,加深了社会对网络语言的反感和担忧。对这种东西,必须“露头就打”、坚决摒弃。
本文开头提到的新闻,校方整理出的不文明用语包括“屌丝”、“尼玛”等,不当语有“老大”和“某总”等,同时还提倡“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也很有必要。对网络语言一分为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无疑既能够丰富汉语言的词汇、促进中国语言与时俱进,也能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版权声明:大公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