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之疡”弊在心灵的荒凉
据新华社报道,6月9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十五岁以前要去死”的誓言,他看不到希望的灯笼、梦想的力量,于是死的决心,就超越了一切,像茂盛的杂草一样,盖住了幼小的禾苗,悲剧就发生了!
据新华社报道,6月9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四名儿童为同一家庭的留守儿童,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年仅5岁。虽然处于贫困地区,但4兄妹并不缺少吃、穿,他们的悲剧的主因,是缺少关心和爱护。然而,这些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毕节之疡”原因多多,主因还是孩子的内在太荒芜,几乎达到了荒凉的状态,“十五岁以前要去死”的誓言,还不能证明这个孩子的内心太灰暗了吗?暗夜里,他看不到希望的灯笼、梦想的力量,于是死的决心,就超越了一切,像茂盛的杂草一样,盖住了幼小的禾苗,悲剧就发生了!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谈到“皮肤饥饿”:孤儿院的孩子得了怪病,目光呆滞,食欲不振,没兴趣到游艺室玩。院长请来了斯宾塞,斯宾塞决定从其他学校请些小女孩和这些孤儿一起玩耍。他们大声地笑、闹,把这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抚摸、拥抱。这些孤儿“一个个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好转”。院长百思不得其解,斯宾塞告诉他:“这些孩子患的是‘皮肤饥饿’,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他们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关心。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 ”——“毕节悲剧”不正有这种“爱的饥渴”吗?
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会有不良情绪,所以,小孩子总希望,父母多一些陪伴,拥抱,亲吻,安慰,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并且接纳自己的哭闹,让不良情绪得到释放。调查显示,儿童最想得到的礼物就是陪伴,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爱和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就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得到快乐成长。如此,一个人有了充实的悠然的、快乐的节奏,就能得到较多的满足感。心一直在成长,丰盈,也才能为身体带来更多的和谐共振,为未来事业奠定饱满的冲刺力、不怕失败的坚强如钢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心灵的成长,喊得很响!可很多学校连起码的心理咨询室,都没有,科学的心理疏导、专业化的情绪接纳和认同,在教育具体实践、课堂教育环节,用的还是不多。对于各种情绪问题和冲突,我们最普遍的解决方式,就是训斥、堵截,而不是科学化疏导。就是在家庭,“虎爸”、“虎妈”、“鹰爸”很多,成人动辄在孩子的心灵的原野,横冲直撞,孩子的情感中被忽略,出现毕节这样的“只给钱,缺少爱”的成长悲剧,也就不稀罕了。
就是这个悲剧,今天不出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障碍。人生不够快乐,多有灰色,就容易出现悲剧,比如《陕西5名学生相约喝农药自杀,有四人曾是留守儿童》、《女童给奶奶下毒后自杀,折射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趋严重》、《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曾渴望得到一盏台灯》,还有“马加爵悲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案”、“复旦大学的投毒案”等等,就是典型的心灵弱化的悲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心理学家,将幼小的猕猴和母猴隔开,给它们两个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绑成的有奶瓶的“硬妈妈”,另一个是用棉绒布做成的没有奶瓶的“软妈妈”,人们认为,小猴肯定会喜欢“有奶的妈妈”,可猴子吃完奶就找“软妈妈”。这些被分开的缺乏母爱的猴子长大后,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缺乏足够的爱的滋养,不利于品格发展、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等和谐发展。
如果你爱孩子,就去真心陪伴孩子,接纳孩子的优点包括缺点,多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让他们内心健壮起来,而不要仅仅进行物质性的满足。这是当下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教育难题。
版权声明:大公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