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落幕。据教育专家测算,今年高考弃考人数约100万,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10%左右。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每十个同学中就有一个不参加高考。“弃考族”日益庞大的队伍再次掀起讨论热潮。稳定的弃考率和递增的弃考人数“反考”着中国高考制度和意义。一直以来被赋予“鲤鱼跃龙门”荣耀的高考大戏,是否将难以为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空前盛况?100万个家庭的选择,显然不是一时冲动的头脑发热。“考前拼爹,未考先输”,大学学费高昂,毕业生就业难始终无法缓解,这些何尝不都是这100万甚至今年912万考生的心结?或者现实之骨感,从来远较理想之丰满来得真实。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呢?
2009年,在高考历程上是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报名人数在经历了08年的1050万巅峰之后,首次下降30万,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如过山车般急速下滑。教育部在09年首次公布了当年高考弃考人数84万,自此之后几年来再无明确数据统计,只坦承每年弃考率稳定在10%左右。据教育机构、教育专家测算,结合媒体报道,近五年弃考人数如左图所示,5年来约有400万人弃考。[详细]
无论如何,面对弃考,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当然,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每所大学都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节”。如果成才模式多元,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而是直接工作,也得到社会认可,且今后的人生发展空间不受局限,放弃高考直接工作之路,也就不会令人担忧。没有歧视,没有不公,高考弃考就会变得很正常,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也就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