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高考落幕。据教育专家测算,今年高考弃考人数约100万,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10%左右。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每十个同学中就有一个不参加高考。“弃考族”日益庞大的队伍再次掀起讨论热潮。稳定的弃考率和递增的弃考人数“反考”着中国高考制度和意义。一直以来被赋予“鲤鱼跃龙门”荣耀的高考大戏,是否将难以为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空前盛况?100万个家庭的选择,显然不是一时冲动的头脑发热。“考前拼爹,未考先输”,大学学费高昂,毕业生就业难始终无法缓解,这些何尝不都是这100万甚至今年912万考生的心结?或者现实之骨感,从来远较理想之丰满来得真实。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呢?

2009年,在高考历程上是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报名人数在经历了08年的1050万巅峰之后,首次下降30万,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如过山车般急速下滑。教育部在09年首次公布了当年高考弃考人数84万,自此之后几年来再无明确数据统计,只坦承每年弃考率稳定在10%左右。据教育机构、教育专家测算,结合媒体报道,近五年弃考人数如左图所示,5年来约有400万人弃考。[详细]

部分家境殷实且成绩优异学生

随着A-Level、ACT等“洋高考”的冲击再加上留学中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家长腰包也‘鼓’了,提供了留学经济条件。好学生就希望能上比国内大学更好的国外大学。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学生明显多了。 [详细]

农村学生占弃考人数绝大部分

首先就基础教育而言,落后地区缺乏师资与设备,学生根本不能与大城市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其次成本太高,大学的学费,尤其是扩招后完全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能力,助学措施又乏善足陈;最后是缺乏希望,严重的大学生失业现状让他们看不到教育如何可以改变命运,几年下来连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无法保证,倒是肯定会令家人背上一身债务。[详细]

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 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占很大比重。[详细]

大学生就业难,“读书无用”凸显 一些学生认为无法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为一本院校),还不如直接打工。在今年“史上最难就业年”,这种弃考有一定程度增加。[详细]

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教育资源薄弱、难企高昂学费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孩子能够突出重围和城里孩子竞争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不多。更多人信奉“多读书不如早挣钱”。[详细]

“被弃考” 部分学校为“提高”学校的高考成绩、升学率,动员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这是“被弃考”。

约20%选择出国留学

在中国与全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2012》中显示,近年来国内高考弃考人数不断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出国留学,2009年我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人,其中因留学而弃考者占到21.1%。[详细]

约80%选择直接就业

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贵阳姑娘悦悦在高考前突然选择休学,她说:“我觉得我考不上大学,就算考上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趁年轻有资本,先就业算了。 ”其他人正埋头准备高考时,她已找到一家酒吧打工。[详细]

一小部分选择来年再考 因为对今年的复习及自己目前的成绩没有信心,一部分考生选择放弃,明年再战。

可喜:考生转变观点 主动寻求其他出路

高考弃考多有其可喜之处,一方面其说明了,如今不少考生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迷信高考改变命运,不再挤过“独木桥”,主动选择了去寻找其他出路;另一方面,说明如今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形势,已经不再唯学历、唯文凭,人们除了高考之外,还有其他的更多选择,比如出国留学,比如直接就业等。 [详细]

可忧:教育功利化越来越严重 大学可信度降低

除了不再“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而主动放弃之外,有多少是“因为大学的学费过高,迫于经济压力”而放弃的?有多少是“被劝退”“被放弃”的?这些学生不再相信高考改变命运,他们要么回乡务农,要么流入城市打工,务农或者打工又能改变命运吗?[详细]

结论

无论如何,面对弃考,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当然,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每所大学都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节”。如果成才模式多元,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而是直接工作,也得到社会认可,且今后的人生发展空间不受局限,放弃高考直接工作之路,也就不会令人担忧。没有歧视,没有不公,高考弃考就会变得很正常,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也就得到缓解。

往期策划
这出逆袭的喜剧,充满了黑色与荒诞,是对中国高考制度的嘲讽……[详细]
“校长性侵女童”案件频发,是什么让本该教书育人的校长如此丧心病狂? [详细]
雅安地震中的孩子,一群坚强不妥协的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仍然绽放笑容……[详细]
大公教育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