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留美学生毁约去他处 哪里才是美国

  我们住在阿拉斯加州南端的安吉雷奇市。

  我是获得邀请,访问阿拉斯加的。之前从书本所得印象,这是个冰天雪地、土著住在雪块砌成的小屋里的荒漠之地。路过三藩市时,妻弟媳说,除非给绿卡,否则不能去。但我们是凭了这份邀请,才获得签证的,别无选择。我们带足了羽绒的长大衣、长裤,抵御严寒。妻弟夫妇第一次来访,带来两大箱食材,以为这里连菜也买不到。待他们去此地的大型超市,看到食材、日用品,什么都不缺,才改变了看法。此地盛产深海鱼,以后他们每次来,不但不再带食物来,反而采购三文鱼带回去了。

  老伴在安吉雷奇市获得了学位,接着在当地州立大学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景况好起来。虽然感觉到“冷”,那是因为刚来、需要等候公共汽车。不久有了车,就没有冷的感觉了。此地五月化冻以后,室外白天在摄氏二十一度左右,很是舒适;那是个捕鱼的季节,捕鱼的朋友们送的三文鱼,够吃到次年渔季。

  当地大学的一位教授,费了很多心计,和她在北京的母校联手,建立了一个两地大学的合作项目。学生先在北京上两年课,然后来此地继续读两年,很有吸引力。但是在第一批五十个学生应该来美国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更加开放,毋需参加这种合作项目也可以来美。结果,这批“应届”学生,都毁约改去美国其他城市;这个合作项目,无疾而终。近年国人来美旅行,逐渐成为常事。除了三藩市、洛杉矶、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外,就去赌城、黄石公园或大峡谷,必因而形成“阿拉斯加这个穷乡僻壤,不能算是美国”的印象。

  前几天,我和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退休老外闲谈。他说自己的观点和我所说的中国人的“不能算是美国”的观点相反——那些大城市才不代表美国哩。他的父亲在家乡小镇开个杂货铺,那地方的人们非常亲善,互相直呼其名、嘘寒问暖、热心帮助。而在大都市里,迎面走来,都铁板着脸,不打招呼。“其乐融融”,意味着融合、温暖,乐之所在也。所以,类似他家乡小镇或安吉雷奇这样的地方,才是他心目中的美国。

  仔细一想,这话很对。我们来自江南水乡的,住在上海,未必喜欢上海那种繁华。三十年前,我在上海工作,有机会就去杭州,在西湖边瞭望对岸“柳浪闻莺”,享受一整天。可惜现在人声熙攘,再也无莺可闻了。在青岛住过的,也决不会喜欢北京。遇到曾去过上海或北京的老外,我一定会强调这两个城市不代表中国。

  我心目中值得眷恋的,是祖父十八岁时从宁波横榽乘坐木船去杭州念书的栎斜乡下。四年前我摸到我父亲从未去过的栎斜村,根据姓氏排行结识了一位小我二十岁的“族叔”。最近有事通电话,他又一次热情地力邀我去他家小住。这使我体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交通方便、生活和医疗需要都能方便地取得、能够就业谋生,这就比繁华的大城市强。美国的乡镇,都能有此条件,无怪那位退休老外说,纽约不代表美国。

  一次与同胞们聚会时,一位从北京来的医生说,他在美国进修毕业谋职时,得到五个录用通知,原先不想来这里。他的久居美国的女儿说,阿拉斯加是个好地方,“老爸去了那里,我会跟着来”。来到以后,发现这里资源丰富、物质生活不比其他州差,才知道美国各地的物质供应都有保证;这里民风纯朴。在座的其他同胞,纷纷附和。我们刚来到这个边陲小城时,听说此地的老外退休后想另找一个地方养老,走了一圈回来,还是守住他的老房子,哪里也不去了。当时我觉得不可理解,现在老了,才慢慢认识到,这里就是美国,不需要到三藩市等大城市去寻找美国。

  睡前我问老伴,竞争提高了生产力,但也促进了功利主义和人际关系紧张,应该如何取舍?她翻了个身说“睡吧”,避不作答。

责任编辑:张金晓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