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的组成起了很大变化。去年五月我曾根据美国《高等教育记事报》和在这里的浅薄见闻,就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近年增加很快等情况,给《大公园》写了一篇《留学美国》。最近有机会见到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官员。他说:新一轮的留学生除了人数剧增外,一是年轻化,不但到美国作本科生的比例增加了,今年进美国中学念书的还达到六千人,为三年前的一百倍;二是自费的比例大了,完成学业后准备回国的也占了多数;三是这些留学生都比较活泼,有聚会时说来一个节目,就大方地表演各人的特长。这段闲谈中提到的情况,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引起我自省。
我于一九八五年来到美国。当时中国没有“富人”。政府资助的公费生,都是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自费生则必须有美国公民的“经济担保”,必有“海外关系”,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所描绘的,都需要自己打工谋求生活和支付学费,相当艰辛;因而还要有“闯天下”的劲头。后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大学的英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申请去美国留学的多在研究生的资格考试GRE或GMAT中取得高分、获得美国大学的资助,否则签证这一关极难通过。在我的印象中,留学生就应该在语言或专业上有相当根基、能够吃得起苦的;由于当年国内生活条件远不如美国,学成后往往不愿意回去。
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代人逐渐增多,留学生中“富二代”渐多。有些国家开始把教育办成一种产业。美国在这方面是落后了,到近年才急起直追。于是,成绩不是太好的,也比较容易取得签证。阿拉斯加大学有一位华人教授倡议与国内她的母校合作办一个“二+二班”,即在国内读两年,把专业英语的基础打好,然后到美国读两年,中、美两个大学各授一个学士学位。这个班也收了二十多学生,办了两年。但到第三年,却没有学生愿意到这个偏远地区来上学了;到气候比较好、比较发达的城市里的大学去继续后两年的课程的签证很容易获得。他们嫌这个地区太偏远。这个班遂无疾而终。
我和在加州的一个亲属谈起近年来的中国留学生。她显然因为对比自己在八十年代后期来美国后的艰辛生活,对“富二代”留学生有成见。前天,南加州大学有两位中国来的计算器系的研究生被杀,最初国内传来的报道,说他们开着“宝马车”,暗示生活奢侈。我有点纳闷:南加大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要当上计算器系的研究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像是纨绔子弟。后来才知道实际上他只是买了一辆二手车而已,可见原先的报道者,也抱有对“富二代”的成见。
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一直是清政府选送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其中并没有达官豪门的后裔。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国人对外国知道得多了,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纷纷把子女送出国;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属“富二代”,学成后也都回国。原因之一是美国当时有反华法案,二是回国后都能谋得比较好的位置,何必滞留异乡。现在有许多“富二代”的家长盼望子女接管自己的企业,学成回国的比例也就大大提高了。这些孩子不需要依靠死读书考得高分谋求美国的奖学金,性格比较开朗、外向,这些都是和过去来美国的留学生不同之处。
有一种顾虑是,这一批新的留学生中,学业无成的比例会比他们的前辈多。其实,二十至三十年代来的留学生中,有相当一批到美国住了两年,没有得到任何学位也回国了,称为“镀金”。我知道有一批十二个来自上海的学生,终于获得硕士学位的,只有一人。“先富起来”者把他们的第二代送来留学,是件好事。这些“富二代”,至少在国外开了眼界,回去后于国于家都有好处。留学生人数大增,出的人才必相应增加。我以前对留学生中富二代的看法,很是片面,需要反省。
撰文/杨继良
本文发表于2012年4月26日的大公报副刊“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