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留学展正风靡全国
留学,是中国知识分子间的一大话题。一般都认为,这是攀登成为高端人才的重要道路。
一百四十年前,清政府开始醒悟必须引进欧美的技术,第一批送去美国的一百二十个幼童,都相当聪明、出身于思想开放的家庭,但没有达官贵人的子弟,那时富贵人家对此并无兴趣。
半个世纪以后,大约从一九二O到一九三五年,人们的看法改变了。许多有教会学校背景的青年出国留学;他们有外语基础,家庭都比较殷实。回国以后,会有比较优越的生活,加上美国限制中国移民,所以留居美国的极少。我“二表”叔伯大约五十人留美,没有回国的只有一对夫妻。二战后,国民党政府选派的留学生,考试及格者,按“官价”卖给留学需要的外汇。可以说是政府资助。这批人都相当优秀。
解放前后,不少受感召回国,贡献很大;也有结局悲惨的。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时,有一位钱志坚教授,他已通过芝加哥大学博士资格考试,正准备论文,放弃学位、毅然回国;改革开放多年以后,他居然在家里打开煤气自尽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兴起了一股留学潮。一批是“公派”,实际上由国家出面,向外国(主要是美国)取得奖(助)学金。八十年代初,我国政府的一个高级机关向中央报告,当时需要派两万人,但只获得一万名来自外国的资助,还在努力争取。被选派的确实都是菁英。
与此同时,也有“自费”的,人数更多。都读完大学,但学业水准够不上公派资格,也不可能自己申请取得美国大学的奖(助)学金。自费留学的最大难点是取得“经济担保”,那只是个名义上的担保,但已经在美国的亲友对此事有相当顾虑,所以实际上自费生只要能取得比较“殷实”的担保,就能够取得签证。然后,打工谋生两年、攒了钱再去读研究生。
九十年代后期起,国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准大有提高,能够在美国硕士生入学资格考试中取得高分者,逐年增加,成了留美的主流。于是,单有个经济担保的,几乎都被拒签。美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一,他们那时不屑把教育看作一种产业。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则已开始发展它成为一种经济产业。留学美国的门槛高,造就了许多人才,在工程技术方面,尤其如此。上述改革开放后的两拨留美学生,学成后回中国的不多。当然,他们都有相当能力,或是美国比较稀缺的人才,否则也不可能滞留不归。
解放前到美国留学的重要条件是家里有钱,这些人中有的出国混了两、三年,得不到学位、只是取得个“光环”的,不在少数,遂有“镀金”一词。镀金者回国后,凭着家庭和社会关系,也都能找到一份优厚待遇的工作,所以镀金也有用。改革开放以后去留学的,都需要一番拼搏,少见镀金现象了。但近十多年来,在大洋两岸,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逐渐认识到可以像其他英语国家一样,把教育“做”成为一种产业,广泛吸收留学生,签证遂不再成为出国深造的门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富人膨胀;美国政府出于自己的经济困难,配合这个趋势,鼓励“投资移民”。
于是,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成为美国留学生的人数大增、且低龄化,今后当然会从中产生一些人才,但也会产生一批虚有光环的镀金者。这个光环,在美国完全没有价值;回中国也不可能像上述一九二○到一九三五年间那批留美者那样有用了。
美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但半个世纪以来日益商业化,也是个大问题。《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详细论述这个问题的长文,说一九六一年大学生每周做功课的时间平均为四十小时,2012年减少到二十七小时。比尔盖茨担心科技人才缺少,美国文理科学院则对人文学科忧心忡忡。被优越的家庭条件宠坏了的青少年中,今后重演“镀金”现象,势所难免。当年镀金回去,懂一点英语,还可以谋生。现在国内的竞争加剧,如果不能自力在这里谋生,以为孩子到了美国一定能一路顺风,就过于乐观了。这个世界,变化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