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家长在帮孩子申请出国留学时,一定要在大方向上有所把握,关注好出国之后的方方面面问题,毕竟留学中介都是没有"售后服务"的。比如,一些孩子在出国后由于语言、生活环境等问题最终求学失败,一些低龄学生出国之后因为当地环境和缺乏管教而逐渐学坏,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出了国才发现其实根本什么都没有办成(因私出境,无入学资格),等等。案例中的周女士虽然避免了手续环节的一些猫腻,却最终还是由于忽视了后续问题而"着了道".
另外,对于一些不太听闻过的、中介大力推荐的冷门留学项目、自主自费项目,家长要注重孩子自身的情况,更要关注好出国之后的相关问题。特别是还要防范那些有时间滞后性且发生之后很难得到解决、维权的风险,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孩子"一送了之",一旦送去不合适的地方,就必然是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了。毕竟,真正对这些问题上心的不会是留学中介。
秘密8:鼓吹"走后门"
案例
去年,小林高考失利,家人便打算送其出国留学。几经介绍,小林的父母找到一家留学中介公司,该公司称其与荷兰某老牌名校关系密切,且该机构有荷兰留学经历的老板与荷兰使馆的签证官是多年好友,能通过关系保证小林直升该大学,享受荷兰教育系统最低学费1500美元,4年本硕连读后可直接取得硕士学位。面对这样优越的留学环境,林先生一家都非常心动,便达成了初步的签约意向。但由于小林的英语成绩不佳,林先生特别提出申请所需材料中的雅思成绩孩子无法达标,中介机构随即表示他们与专业印刷机构也有合作关系,只需交纳一笔额外费用就能帮小林制作足以乱真的成绩单,并一再保证"从未失手",即使假材料被发现公司亦有能力打通各方"关节",保证小林顺利出行。但2个月后,小林的第一次留学签证遭拒,再次申请后仍然遭拒,而中介机构此时则以熟识的签证官调任无法沟通为由表示无力为小林取得签证。林先生在多方打听后后悔不已,"后来我才知道,孩子拒签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出在了中介机构怂恿伪造的成绩单上。外国人对诚信十分看重,现在最怕的是在大使馆留了底,孩子今后的签证求学都有了污点".
分析:
出于利用中国传统心理观念与吸引客源的考虑,不少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常常将"有关系"、"走后门"作为自己骗客敛财的惯用手法,通常这些中介机构的蛊惑形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强调自己拥有雄厚的使馆背景,夸大自己与外国政府或签证官的关系,更有甚者许诺100%的签证率;二是宣称公司与国外名校是"合作机构",即使申请人没有语言或学历证明,也能为申请人直通高校的各路"关节".但事实上,即使中介机构真的与使馆关系良好,签证官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照单全收".而国外正规名校通常都拥有严格的审核招生程序,合作交流的对象也多为国内同层次的重点院校,几乎不可能与中介机构达成条件宽松的"直升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