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是非常正确的,但促进公平不能盲目追求绝对公平。地域差距、家庭差距、历史沿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公平,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我们不能总是以共产主义水平要求自己。”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很难实现绝对公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假命题。周其凤同时再次力挺中国教育发展情况,他强调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成功与否要看对社会的贡献
“几十年来,将经济生存总值不断提升的是我们自己;几十年来,把导弹、卫星送上天、把航母送下海的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说中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呢?”周其凤表示,评价教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国家的整体发展,这么多年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正是依靠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承认有海外培养,但主体还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我虽然也取得过美国的学位,但真正塑造我整体素养的还是中国教育。我们是有很多成绩的,而且是傲人的成绩,评价中国教育绝不该妄自菲薄。”
部分领域存在差距但不断在进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这一问已经持续10年。周其凤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在自然科学等领域,在创新特别是科技等方面,中国教育确实与很多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
“创新教育之错在不许错也。我们的孩子们总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老师、家长和社会通常都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其实我们应该有个环境让大家不怕犯错、乐于探索。”周其凤表示,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是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起步相对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面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正常,我们还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教育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据2014年末《Nature》杂志的相关数据,生命科学领域亚洲地区发表论文量,中国科学院居首,北大也有41篇,这是不错的数据。同时《Nature》对北大创新力的总体评价也不低。”
北大绝不会是哈佛第二 美国教育也有失败之处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后,民众习惯性将中国与西方高校进行对比的情况。作为北大原校长,周其凤表示,教育的本质是为国家输送人才,北大与哈佛所扎根的土壤不同,意图塑造的价值观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北大绝对不会是第二个哈佛和剑桥。
“美国和英国的教育有他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但我们并不需要全面崇拜。在我看来,美国教育也有失败之处,他们培养出自己引以为豪的总统,但这些总统都很不懂得尊重人。”周其凤表示。(记者 刘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