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名校生自杀背后中国家长应自省八题

新闻背景: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报》网站报道,15日下午,该校20岁的大二学生李阳凯(Yangkai Li音译)在校园附近跳楼身亡。当时,李姓同学是从一栋超过14层高的大楼楼顶纵身跳下。警方表示,这显然是一宗自杀案件,但还在调查中。

    这是今年在新闻里看到的发生在美国的第二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年轻的生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令人反思:在留学潮中,学生以及家长该做些什么来尽量避免悲剧发生?

    这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二年级的留学生,在美国读的寄宿高中。寄宿高中,收费不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又是一流私立名校。这说明两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二是本人学习优秀。然而,根据大学提供的信息,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在自己的社交网页上承认,由于长期失眠和焦虑,他不得不服药,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感受不到快乐。

跳楼学生李阳凯(Li Yangkai音译)发布在脸书上的照片

    另一名今年八月在加州富乐顿州大(CSU Fullerton)跳楼自杀的留学生来自国内的单亲家庭。工薪阶层的母亲四年前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可是儿子却在三年里一直不能通过英语水平考试,因此也无法进入大学本科。早在一年以前,他的合法学生身份就已过期,母亲无力再负担他的的生活开销,他本人又不愿回国,最终走投无路选择轻生。而他的母亲因凑不够来美费用,甚至无法赴美料理后事。

    这两起自杀事件虽属极端案例,可是反映的问题却是典型的。学业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在适应美国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时,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干扰,由此会产生种种问题,如心理疾病,抑郁症等等,极端的甚至轻生。

    现在的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即使出来读本科已经成年的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中很多人的心理还没有“长大成人”。所以家长在考虑送子女留学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下面这八个问题,评估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的留学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问:孩子的能力追得上你的期望值吗

    国内的家长对留学的期望值容易有两种误区,一是孩子在国内学习表现良好的,家长“望子成龙”,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二是孩子本身学习差,在国内无望上一本二本的,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出去,上了美国大学就会变好的”。通过中介的包装,家长们的这些初衷也许都能达到。但结果也许是,孩子在学校遇到超过自身能力的挑战。到了美国,包装出来的肥皂泡很容易被严酷的现实戳破。

    首先,英语是任何人都无法绕过的一座山,中介可以为你包装出好看的成绩,可是不会替你上课、写作业。英文不过关,听课、记笔记、写作业、交朋友,每一步都会遇到麻烦。其次,那些上了名校和排名靠前的更要有思想准备,这些名校排名靠前是有道理的,他们对学生要求严,学生课业重是非常普遍的。国内的学生,有时尽管书面成绩不错,但社会经验、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与美国学生仍然会有很大差距,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能力有客观的判断,帮助孩子在国外的大学中找到适合他的“那一个”。如果孩子适合排名100的大学,可是父母和中介通过种种手段把孩子强推进前50,那么父母的满足和虚荣是以孩子未来身体和精神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伤害为代价的。

    二问:孩子抗压的能力,你真的了解吗

    在每一个家长的眼里,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是在脱离父母庇护的环境下,孩子的情商决定了他/她是否能度过难关,顺利适应新的生活。面对困难重重的异国环境,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在社交上没有畏惧心理,遇到困难,主动寻求有效的帮助,在情绪不佳时能找到排泄的渠道,这样的人更容易适应国外的环境。要知道,出国路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再聪明再优秀的学生最初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苦难”:老师说的话没听懂;同学讲的笑话别人都笑了,可是自己一头雾水,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不要幻想美国人个个都是“活雷锋”,在你对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都还没“上道”的时候,不要轻易被他人轻蔑的眼神,不屑的口气打倒,内心要坚强,外表要“皮实”,要相信“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

    如果孩子的个性太“宅”,不善交流,再加上有颗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敏感易受伤害的玻璃心,父母则要对留学三思而后行。

    三问:你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了吗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发出这样的抱怨,出国留学的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只有缺钱的时候才会找家长。因为缺乏良好的沟通,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真实的状况,所以一旦发生问题,如挂科,无法毕业,被学校除名,精神抑郁,甚至酗酒吸毒犯罪时,家长都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接受。这其实说明孩子在出国前没有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一种基于爱与信任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可以动态地了解孩子在国外的生活,特别是他们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孩子支持和安抚,孩子也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得到情绪的释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在孩子出国前没有建立起这种关系,那么出国后,大多数的情况是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家长无从了解孩子,也就更谈不上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