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能没有底线 师德沦丧警醒了谁?

  教师,素来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一代代身正学高的师者上下求索,坚守理想、传承文明,默默耕耘、丹心育人,推动着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可以说,教师是时代先锋和民族嵴梁,引领着社会进步与文明风尚。然而,近年来受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纯净校园也出现了不正之风,影响到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害群之马损害教师形象

  一段时间以来,“教师”成为悬于舆论锋刃之上的热门词汇,教师违背师德的新闻此起彼伏。厦大教授“诱奸”女生、北大副教授诱骗本校女留学生致其怀孕的新闻尚未淡出人们的视野,近日,江西瑞昌市武蛟中心小学曝出一起教师猥亵小学生案。刚提拔为副校长的杜某以谈话为由,将3名六年级女生叫到宿舍实施猥亵。此事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各种媒体竞相传播,刺向良知社会的灵魂深处。

  不可否认,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个别教师的师德丑闻刺痛了公众神经,玷污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却让整个教育界蒙羞。有的理想信念模煳,育人意识淡薄,化身“掮客”滥用资源;有的唯利是从,教学敷衍,兼职盖过“主业”,“红包文化”让师生关系异化变质;有的学术不端,科研“变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大行其道;有的言行失范,投机钻营,职称晋级找关系等潜规则为患甚烈;有的道德败坏,丧失职业操守,侵害学生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而充斥坊间的“艳照门”“师生恋”“剽窃门”等违背师德的事件频频曝光,“缺德”教师被押上审判台,更是严重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圣洁形象,如同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师德建设,扫除这样的害群之马,防备其产生更差更坏的影响,要求每位教师都“行为世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意味深刻,意义深远。

  “立德树人”何其难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双重责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教师的地位和责任不会变,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不会丢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教育家马卡连科认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纯净的人格去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如今,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选拔的门槛日高,但对师德的要求相对模煳,对师德的细化要求不够。贯彻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师德成为教师的基本遵循和自觉追求。

  名声是德行的影子。优秀老师无疑是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从这一点上讲,能否坚守师德底线,应该成为教师是否称职的最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当是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教师也许不用皓首穷经便可扬名立万,甚至靠曝光率或雷人雷语也能红遍天下。但越是这样,就越应慎独慎微,越要承担起作为教师的责任,倘若缺了一种对道德品行的约束,少了一份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与学生期待相去甚远,最终只会身败名裂、自尝苦果。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成为道德楷模,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做弘扬正能量的建设者。(撰文/郭立场)

责任编辑:李鑫妍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